对于很多民营企业家来说,2018年或许有点“冷”。或是带着焦虑或是怀揣着憧憬,2019年如约而至,而市场似乎仍存在着具有巨大的不确定性。
在此新旧之交,我们回顾并整理了君智咨询董事长谢伟山、总裁徐廉政、执行总裁姚荣君对媒体及企业家关注的9大问题所发表的观点,为大家提供更多企业经营的视角,祝您赢在2019!
1.做好两大转变
曾经,传统的商业培训体系和管理体系,教育企业家们如何重视成本、重视效率、重视市场份额,利用价格战和商品倾销的方式,打败竞争对手。但这些理念和规则,放在信息无缝传播、消费需求日新月异的今天,还合适吗?
谢伟山认为:
大竞争时代,商业竞争的地点已经从工厂、渠道转移到了顾客的心智中,企业经营的重心是在顾客心智中创造认知优势,借助顾客的选择力量击败竞争对手。中国企业家必须意识到两大转变:
第一,要界定清楚企业的成果在外部,即顾客端;
第二,要成为企业与顾客之间的信息连接者,将经营重心放在经营顾客的认知上。
2.激发隐性需求
“需求”看似是一个人人都懂、不需要进一步解释的概念,却恰恰隐藏着左右商业竞争胜负的密码,该如何理解?
徐廉政认为:
很多认为国内市场已经饱和的企业,往往是对“需求”的理解还不够深刻,他们对巨大的隐性需求和其蕴含的巨大商业价值视而不见。
那些极少数善于洞察消费者隐性需求的企业,因为具备强大的调动“民心”的力量而在消费者心中成功创建了独特的价值点,也由此在市场竞争中具备了强大的差异化优势和降维打击能力”。
而另外的绝大多数企业只能满足消费者显性需求的企业,往往不得不被挤压在一维空间竞争,产品、服务高度趋同,价格战成为了唯一的竞争武器。
中国企业应当先练好“内功”再“走出去”。这里的内功就是洞察并满足消费者 内在的隐性需求,从而实现扩大内需的过程。
3.驾驭创新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中国企业如何将创新落地?如何降低企业创新的风险?
姚荣君认为:
真正的创新,叫先动“心”再动“身”,“身”是企业,而“心”是顾客的心。要在顾客认知中做创新,就是把视角都放到顾客端,并用认知的创新去统领、去连接企业方方面面的运营创新,这是最核心的,也是一种降低企业创新风险的有效方式。并通过将产品的差异化变成认知的差异化,来突破企业运营创新的边界。
4.正确并购
我们看到有的企业做加法,有的做减法,如何理解这一现象?
谢伟山认为:
并购的真正目的应该是协同。若处在某个细分市场,但竞争力不够,那么我来并购一个在这个领域很优秀的品牌,以获得在这个细分市场的领导优势,这种并购是可以的。如果只是因为跟其他同行竞争起来很费劲,就把它买下来。这种并购是被动的,是没有战略远见和规划的。
如果企业并购的品牌代表了某个品类,或在品类中处于领先地位,并购是为了丰富产品线,比如可口可乐(Coca Cola)并购咖啡连锁专卖店咖世家(Costa),若一直保留咖世家的品牌,这种并购我是持乐观态度的。但如果并购一个品牌来丰富品类,并购后将其放在自己的品牌之下,比如房地产企业收购水厂,然后用自己的品牌做饮用水品牌,这种并购我向来认为不可取。并购的要点是并购恰当的品牌,而不是并购恰当的产品。
5. 抓住消费分级
如何应对因为收入水平、所处区域的差别,中国的消费人群正在出现分层的现象?
徐廉政认为:
中国急剧的消费分级趋势,也应该对应着分层级的品牌。无论哪个层级,对于品牌化消费的诉求都在提升。一个行业并非仅仅存在单一机会,而是存在多个品牌的机会,拥有N层的机会,未来行业细分、品牌打造是企业家必须掌握的方法。这也要求企业家戒“贪”,不要试图各个层级通吃。
6.领袖培育
改革开放40年,中国从粗放时代的部分生意人完成向精致化的企业家的蜕变,但目前仍有很多企业高层仍需完成角色的转换,商业领袖的进深式培育如何进行?
姚荣君认为:
中国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需要有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式和中国方法,也就是“一方水土养一方管理人才”。一个企业的竞争力越来越取决于是否有大批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特别是管理人才,未来经济发展依赖的知识必须是实战的。
7.老品牌如何崛起
为什么一些中国知名企业,包括几十年的老品牌也会在当下的竞争中无所适从?
谢伟山认为:
名牌不等于品牌,名牌虽然有知名度,但它是品牌的初级阶段。一个品牌是否成立,必须要符合一个基本的原理——它能不能等同于一个独特的价值。消费者在有某种需求的时候,他能够首先想到这个品牌,品牌与代表这个独特价值的品类划等号,才有真正的竞争力。很多老品牌之所以无所适从是因为它在顾客认知中所代表的独特价值已经被蒙上灰尘,难以获得顾客的青睐。
8.玩转互联网+
有人认为互联网是渠道、是大数据、是媒体、是生产力平台,不少新秀和新品牌也通过互联网崛起。企业品牌该不该依赖“互联网+资本”的模式?
徐廉政认为:
互联网诞生了很多商业模式和创新机会,但资本驱动下,你可以融到资本,我也可以融到资本,最后比的是聪明还是比数据?BAT手里的数据最多,但也未必在每个领域都能胜出。这就是因为没有清晰战略指引下的无差别竞争。在同质化竞争的时候,如何让你的品牌和竞争对手的品牌在顾客认知中产生差异化,这才是中国企业最需要关注的问题。
9.减少人才错配
当前的大竞争时代,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也更高。然而,改革开放40年间,为何商学院的毕业生供应很充足但还是有很多企业觉得适合的人才难求?
姚荣君认为:
前面40年学校以生产“学生”这个产品的供给侧与“企业”以使用这个“产品”的需求策发生了断层。当中存在错配问题,即同质化的“人才”在服务企业的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技能偏向类似,而真正的商业管理学问,是从实践中来、从商战中来、从经验中来的。